郑玄注:行,谓六行:孝、友、陆、姻、任、恤。
另外,《诗经·六月》篇也有张仲孝友的话。《孔子家语·五帝德》记孔子曰: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,不可胜以观也。

而《逸周书·官人解》篇记周公述文王官人之法曰:父子之间,观其孝慈。三 还有孔子与《诗》《书》等周文献的关系,也可以证明孔子文化来源于周文化。《孔子家语·观乡射》记孔子曰:百日之劳,一日之乐,一日之泽,非尔所知也。而所谓为政以德(恩德)(《为政》),更是对与民利思想的具体化。《小开武解》周公曰在我文考……戒视七顺……六顺仁无失。
兴灭国,继绝世,举逸民,天下之民归心焉,亦是孔子所述武王灭商以后在商地行政的措施与结果。浅者流行,深渊不测,似智。盗贼得变,此不得变也(《荀子·非相》)。
颜回也描述过孔子出神入化的圣人形象,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,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(《论语·子罕》)【15】。见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卷17,第524页。孔子说: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见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《论语集注》卷3,第231页。
在荀子的世界里,人类是经验世界的生存者和情器世界的利用者,对超越有限生命的渴望和超验人生的追求没有意义。见程树德:《论语集释》卷17,第771页。

当然,圣人不仅个人修为达到了极致境界,还倾力教化百姓,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,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尔。孔子和孟子以超验本体构建道统解释世界,认为人性本善,向内开显即可完善,生命的真谛是人生境界的升华,德行修为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内省开显仁心。天是人类智慧和德性的源泉,它不仅是纯粹客观的大自然,还具有人格化【2】。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外物蒙蔽使人误入迷途,于是,孟子继承了孔子向内用功的方法,人性本善,在心上内求即可,善不必外求,也无法靠外力培养。
孔子认为,圣人有高超的智慧,能体天悟道,知晓天地运行规律,通达人情世故,品行高尚,践行仁义,泛爱大众,娴于六艺。(《荀子·正名》)从字面上看,这段话里法家的法、术、势均在其中,但两者差异很大。君子修德得道便是圣人,在孔子的理想中,圣人若有机缘成为君主就是仁君,可以实现仁政,君臣以礼相待,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(《论语·八佾》)。此外,荀子之所以选择外求改造人性的道路,还与他对天的看法有关。
道之将废也与?命也(《论语·宪问》)。仁是德行的总目,义礼智信皆仁也【19】。

犯治之罪固重,犯乱之罪固轻也(《荀子·正论》)。仁义礼智信从不同角度描述博爱利众的德行,仁侧重于内心的大爱,礼侧重于行为的恭敬,义是对做事分寸的把握,智是正确的判断力,信是待人的诚实态度。
这种影响贯穿了两派法哲学的争执,在法律思想史上,因立场站队而产生的误读、误解也不在少数,倘若不能厘清儒家法哲学的基石和源流,就会被华丽包装的理论所蒙蔽,从而在思想的争论中迷失方向和辨别力。20 转引自牟宗三:《心体与性体》中册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9年,第182页。见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《论语集注》卷1,第57页。但圣人内心保持玄虚、专一、宁静的清明状态,可以无欲、无恶、无始、无终、无近、无远、无博、无浅、无古、无今(《荀子·解蔽》)。但是,法家只关注治理手段而不关心人生境界,他们将所有官民一律视为君主统治的对象,商鞅说:主操名利之并柄而能致功名者,数也,数者,臣主之术,而国之要也,其国刑不可恶,而爵禄不足务也(《商君书·算地》)25。可见,荀子有为之后的无为,与道家得道之君不蒙蔽于现象世界的无为而治有本质的区别。
因此,知识不能妨害智慧的提升,否则就属于奇技淫巧了。若君主有大过错,贵戚之卿可以劝谏,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,废弃君主,改立新君。
在孔子的法哲学中,仁义礼智信是重要的人伦大德,其中仁和礼是重中之重。当然,民本主义和尊重个体权利的民主思想有明显的区别,民本仅仅是抽象的理念,缺乏对君权的制度性制约,孟子最终将国家的兴盛和安危系于君主一身,他说:君仁,莫不仁。
仁义礼智信既是道在人心的显现,也是心性在不同情境中的体验。21 焦循云:人皆有仁义之心,尧舜行仁义而已。
听到柳下惠的品德,刻薄者就能厚道,胸襟狭小者就会宽宏。故明于天人之分,则可谓至人矣。天下无道,以身殉道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。见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卷11,北京:中华书局,2016年,第364页。
何以知晓天受之民受之呢?他说: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,是天受之。礼使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、兄兄、弟弟一也。
合而言之,道也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,仁,人之安宅也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,夫义,路也,礼,门也(《孟子·万章下》)。孔子赞扬颜回,贫困不移其志,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
故人无礼不生,事无礼不成,国家无礼不宁,君臣不得不尊,父子不得不亲,兄弟不得不顺,夫妇不得不欢。仁是心灵充溢的博爱,它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,君子时刻在心上用力,就能开显出来。
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。君子之与小人,其性一也。人是天的产物,天德在人心中必有显现。无疑,孟子的推论基于日常观察,但是,从方法论上来说,观察具有天然的不周延性,容易被人非议为以偏概全,所以,孟子的论证方式比不上孔子的超验主义道路有说服力,孔子构建了一个本体之天,从天德推出仁德,在逻辑上更顺畅。
如是,则知其所为,知其所不为矣,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(《荀子·天论》)【9】。于此勉焉,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,而全其天理之公矣。
(《荀子·性恶》)荀子认为,人的本性天生就喜好私利,顺着这种本性就会产生争夺。这是上天养育人类的目的。
人爵从之,盖不待求之而自至也。然后应变曲当,与时迁徙,与世偃仰,千变万化(《荀子·儒效》),顺应时代法后王(《荀子·不苟》),就能坐于室而见四海,处于今而论久远,疏观万物而知其情,参稽治乱而通其度,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、制割大理,而宇宙理矣(《荀子·解蔽》)。 |